5月份,随着“立夏”节气的到来,气温、水温将逐步升高,养殖户也即将迎来“黑色5月”。水温逐渐升高后,水产养殖进入生产旺季,大多数养殖品种已进入正常摄食生长期。养殖水体中各种细菌、寄生虫开始滋生繁殖,而白天水温高,夜晚水温低的昼夜温差,水温突变等极易引发鱼病。为确保我市水产养殖安全稳定生产,提出以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和建议。
一、病情预测
5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、鲫造血器官坏死病、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、烂鳃病、细菌性肠炎病、车轮虫病、白斑综合征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、鳖溃烂病等。
(一)鱼类疾病
1.草鱼出血病: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,主要危害草鱼、青鱼等,水温20℃~30℃时易发病。患病鱼出现鳃盖或鳍基出血,解剖查验常见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、肠壁充血、肝脾充血等症状。
2.鲫造血器官坏死病: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,主要危害鲫、金鱼及鲫杂交变种,水温为10℃~33℃易发病。患病鱼体色发黑,体表以广泛性充血或出血为主要症状,尤其以鳃盖、下颌、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。患病鱼鳃丝肿胀,濒死鱼鳃血管易破裂而出血,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,肝、脾、肾等器官肿大、充血,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。
3.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:该病在水温9℃以上均有流行,主要危害对象为鲫、团头鲂、鲢、鳙、黄鳝、鳜、加州鲈等,具有病程较急、死亡率高等特点,可造成较大经济损失。
4.烂鳃病:该病一般在水温15℃以上时开始发生,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,致死时间也越短,是一种较常见鱼病。烂鳃病主要有两种: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。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、草鱼、鲫、团头鲂、鳜、加州鲈等。
5.细菌性肠炎病: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。可感染青鱼、草鱼、鲢、鳙等多种淡水鱼,常与细菌性烂鳃病、赤皮病等并发,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。当水温在18℃以上时易发病,并导致流行。
6.车轮虫病:由大量、多种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的疾病。适宜发病水温20℃~28℃。临床症状主要是“白头白嘴”或“跑马”(环游不止)等,是对养殖鱼类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,特别是在养殖密集的鱼池,连续阴雨天气尤其容易引起暴发。
(二)甲壳类疾病
1.白斑综合征: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,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、克氏原螯虾、中华绒螯蟹等甲壳类动物,发病水温为20℃~30℃。该病发病急,死亡率高。病虾行动异常,甲壳上出现白点,白点直径小于3毫米或连成片。
2.十足目虹彩病毒病: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,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、罗氏沼虾、日本沼虾、克氏原螯虾等,发病水温16℃~32℃,对虾体长4cm~7cm时最易被感染。
3.鳖溃烂病:由嗜水气单胞菌、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,水温20℃以上易发病并流行,温度越高,发病率越高。在温室养殖中一年四季都有发生,稚、幼鳖至成鳖均易感染。一旦发病,持续期长,危害较大。
二、防控措施
1.加强水质管理:定期注水,保持水位相对稳定;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酸碱度,保持水体pH值在7.0~8.5范围内;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、改良底质。
2.加强饲养管理:坚持“四定”原则,并根据天气、水质和水产养殖动物活动和摄食情况,灵活调节喂量。动物性饵料要新鲜适口,配合饵料要求营养全面均衡,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增强免疫力的维生素C和免疫多糖等添加剂,以增强鱼体抵抗力。
3.预防病毒病:要合理调控水质和减少鱼池载鱼量。可采用外泼国标渔药消毒剂碘制剂,如聚维酮碘等,内服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,如大黄、板蓝根、黄芪等有一定控制和治疗效果。
4.预防细菌病: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、含碘消毒剂消毒,结合药敏试验,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,或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类中草药进行治疗。
5.预防寄生虫病:需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,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。对已感染的池塘,可采用国标渔药精制敌百虫、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(5:2)、中草药制剂驱虫散等药物治疗,尽量选择高效无毒药物治疗。
(图/文 徐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