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 >> 实用技术 >>正文

水稻洪涝灾害应对技术指导意见

来源:市农科院 时间:2021-08-13

当前,全市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,部分稻田受灾被淹。鉴于强降雨仍在持续,为科学应对极端天气对在田水稻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,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。

一、水稻不同时期耐淹情况对比

水稻被淹后所造成的损失,与水稻在田时期和受淹时长密切相关。

(一)苗期。淹水4天内退水,后期通过补偿生长影响不大;淹没6天以上,秧苗大部分死亡。退水后观察,若心叶未死,大部分苗可恢复生长,但出水后黑根多、苗矮小、抗病力弱。

(二)分蘖期。受淹后分蘖停止,退水后高位分蘖增多,抽穗期推迟2-3天。淹没4天内产量损失较小,4天以上损失显著加大,一般减产2-3成,直至绝收。

(三)孕穗期。淹没叶尖2天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幼穗分化,颖花发育受阻;此时期没顶受淹4天以上减产3成左右;没顶受淹6天以上,产量巨降。

(四)开花结实期。水稻开花期对受淹最为敏感,开花期没顶淹水3天以上,产量减产5成以上;结实期受水淹没后,胚乳发育不良、秕率增多、减重减产,淹没5天内一般减产2-3成,超过7天则严重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,一般减产5-6成。

二、短期受淹水稻田间管理建议

(一)再生稻头季。目前,全市再生稻头季正处于收获期,连续阴雨天气和淹涝可能会导致穗发芽和倒伏。建议:一是抢排积水。及时排出田间积水,防止受淹倒伏和穗上发芽。二是抢时收割。组织调度农机装备,做到成熟一块、收获一块;对尚未完全成熟的倒伏田块,酌情组织机械或人力收割,避免稻穗发芽。三是抢晴烘干。收获后及时烘干或晾晒,防止稻谷霉烂变质。 

(二)中稻(含一季晚)。淹水对产量影响程度取决于淹水时间、水深、水温及水质和流速等因素,受灾后必须察看幼穗和根系是否坏死。若没有坏死,可以加强涝后补救管理,减轻灾害损失。建议:一是尽早排除积水。迅速组织人力物力,采用机械排水或挖排水沟等方法,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渍水,及早使水稻叶尖露出水面,尽量缩短受淹时间,减轻受灾损失。排水时应注意,高温烈日期间不能一次性将水排干,必须保留适当水层,使稻苗逐渐恢复生机。二是及时扶苗洗苗。随退水涝去漂浮物,减少对稻苗的压伤和苗叶腐烂现象。在退水刚露苗尖时进行洗苗,可用竹竿来回振荡,洗去茎叶泥沙。若处于幼穗分化前期,可随退水方向泼水洗苗扶理,清除烂叶黄叶。三是科学补充施肥。可在排水后3天以内,每亩施尿素7.5-10公斤或复合肥30-40公斤。淹没时间短、稻苗受害轻的,施肥量可少些;反之,施肥量适当多些。四是综合防治病虫。受涝受淹水稻植株抗病能力减弱,加上雨后湿度大,遇高温易受病虫为害。退水后应及时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、白叶枯病、纹枯病和稻瘟病,同时加强防控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。

(三)双季晚稻。双季晚稻正处于分蘖期,此时秧苗耐淹性较强。建议:一是及早排水洗苗。受涝后及早排水露苗,清洗叶片上的泥浆。排水时保持适当浅水层,防止灾后升温过快造成青枯死苗。二是补施速效肥料。受淹后补施一次速效肥料,可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生长。

三、受灾绝收水稻相应补救建议

我市水稻“早翻秋”安全日期一般在7月25日之前,立秋已过,季节整体较迟,不宜冒险改种水稻。

(一)因地制宜蓄养再生稻。对抽穗开花期、孕穗期受灾严重(没顶淹水5天以上)的中稻,退水后若根茎仍有活力,可及时割去地上坏死部分按再生稻管理,同时补施少量促芽肥,加强病虫害防治,可获得一定产量。 

(二)因时制宜改种其他作物。可根据具体情况改种玉米(含鲜食和青贮)、马铃薯、红薯、豆类等作物,尽量弥补灾害损失。

(文/杨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