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是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。产业兴,则乡村发展有活力、农民增收有动力、人才流入有引力。产业发展是产业的产生、成长和进化过程,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通过有效组织技术、资源、资金、数据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,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和创造价值的过程。当前,乡村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,生产要素富集度不够高,产业融合发展仍然不足,要实现产业振兴,就必须立足资源禀赋、强化特色优势、聚力连链成群,塑造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。
创新机制,深挖乡土资源价值。发展乡村产业最有利的基础条件是乡村拥有的丰富资源,包括自然资源、生物资源、生态资源、人文资源等。特色资源优势是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,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好独特的乡土资源,有利于形成特色产业,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。乡村产业发展必须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;但又不能局限于看山是山、看水是水,必须积极利用新技术、新理念、新模式,不断开拓创新,开发新功能、创造新价值,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;更不能坐吃山空、涸泽而渔,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谋划发展,统筹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、重点开发与以点带面以及生产发展、生活需要与生态保护等,优化组合要素资源,综合开发、整合利用,实现乡村产业均衡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。
拓展市场,激发产业增长潜能。产业的成长壮大就是不断适应市场、开拓市场和创造更大市场空间的过程。在一定程度上,市场空间的大小决定产业的大小,市场层次的高低决定产业在价值链中位置的高低,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产业实力的强弱。乡村产业发展要放眼大市场、拓展市场广度,立足特色资源禀赋,积极畅通流通渠道,培育新型经纪人,大力发展电商直播等新业态,以特色产品或服务拓展新市场。乡村产业发展要挖掘市场深度,及时把握新技术变革和新兴市场发展机遇,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。一方面要向传统的食品加工、休闲旅游等产业延伸;另一方面应关注生态循环相关的资源利用方式、固碳增汇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、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等领域,通过产品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激发新需求、创造新市场。乡村产业发展还应强化标准体系建设,建立适应本地生产特征、突出特色优势的生产标准规范,以标准化建设促进生产提效、产品提质和生态功能提升,结合特色产品品牌、地理标志品牌、区域品牌等的有力打造,提升品牌溢价,扩大市场影响力,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。
培育集群,增强内生发展动力。产业集群能够为小规模经营者提供更充分的外部支撑,使本地生产系统与外部市场、技术、人才等资源有效结合,以规模经济、范围经济、外部经济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价值和竞争力。集群内要素资源的聚集可以促进专业人才、知识、技术、资本和服务能力的积累,推动利益相关的多元化主体学习与互动、竞争与合作以及融合创新发展,又能不断催生新技术、新创意、新设计以及新业态,使整个群体具有自组织性、协作性、稳定性及环境适应性。对于乡村而言,产业集群有助于应对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,推动乡村产业走上内生驱动的振兴之路。因此,应以促进乡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着力点,引导乡村产业集群化发展,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制约因素、动力源泉等,有针对性地健全链条、补齐短板、锻造长板,完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,促进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、三次产业合理布局、多元融合发展的产业综合体。同时,还要顺应经济规律,统筹推进县、乡、村产业功能有机衔接,支持“跨村联建”等联合发展模式,构建跨区域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网络。
优化环境,激励企业助农增收。乡村产业要发展,必须优化乡村营商环境,依法保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,鼓励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,引导企业向产地下沉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,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。需要注意的是,企业进村助农要确保将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、惠及农民,带动农民、农村实现共同富裕。应进一步规范资本下乡,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引,加强资本下乡引入、使用、退出的全过程监管。强化企业联农带农机制,鼓励采用“订单收购+分红”“土地流转+优先雇用+社会保障”“农民入股+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,切实保障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利益,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。